為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加快替代能源發展成為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的必然選擇,這將對以石油為代表的傳統能源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我國替代能源發展迅速,開發總量、新增容量、新增投資、消費占比等多個指標位居世界前列甚至第一。該報告跟蹤研究了非常規油氣勘探開采技術、建筑節能環保技術、儲能技術、小型核裂變技術、能源互聯網 + 技術的最新進展,研判展望了國內外替代能源關鍵前沿技術中長期發展趨勢, 具體分析了車用燃氣、新能源汽車、生物質燃料、煤基液體燃料等替代能源的發展階段以及對石油需求的影響,并定量測算了這些主要品種在 2020年、2030年、2050 年對石油的替代率。建議我國石油企業應圍繞能源革命積極調整公司發展戰略,優化業務板塊和布局,增強創新能力,構建“互聯網 + 能源”發展框架,積極參與國際能源合作,以實現公司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替代能源;前沿技術;非常規油氣;建筑節能;儲能;核能;能源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生物質燃料; 煤基液體燃料;石油需求
我國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這是能源改革發展的重大歷史使命。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抓住能源供需寬松的有利時機,加快替代能源發展將成為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的必然選擇,此舉將對以石油為代表的傳統能源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深入研究未來替代能源發展趨勢、對石油需求影響及應對措施, 對石油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能源行業前沿技術發展趨勢
近年來,主要能源大國均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戰略計劃和政策措施,采取行動加快能源科技創新:
(1)美國發布了《全面能源戰略》等戰略計劃,將“科學與能源”確立為第一戰略主題,提出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最終市場解決方案的完整能源科技創新鏈條,強調加快發展低碳技術,已陸續出臺了提高能效、發展太陽能、四代和小型模塊化核能等清潔電力新計劃。
(2) 日本出臺了《面向 2030 年能源環境創新戰略》等戰略計劃,提出了能源保障、環境、經濟效益和安全并舉的方針,繼續支持發展核能,推進節能和可再生能源, 發展新儲能技術,發展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整體煤氣化燃料電池循環等先進煤炭利用技術。
(3) 歐盟制訂了《2050能源技術路線圖》等戰略計劃,突出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主體地位,提出了智能電網、碳捕集與封存、核聚變及能源效率等方向的發展思路,啟動了歐洲核聚變聯合研究計劃。
縱觀全球能源技術發展動態和主要大國推動能源科技創新的舉措,可以得到以下啟示:一是能源技術創新進入高度活躍期,新興能源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對世界能源格局和經濟發展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二是綠色低碳是能源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核能安全利用、能源互聯網和大規模儲能以及先進能源裝備及關鍵材料等重點領域。三是世界主要國家均把能源技術視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突破口,制定各種政策措施搶占發展制高點,增強國家競爭力和保持領先地位。
所謂能源行業前沿技術,這里主要指的是用于替代能源開發利用的技術。當前影響能源行業格局并已經嶄露頭角的關鍵前沿技術主要有非常規油氣勘探開采技術、建筑節能環保技術、儲能技術、小型核裂變技術、能源互聯網+ 技術。本文將從上述這5項技術維度出發, 跟蹤研究國內外能源行業前沿技術發展趨勢。
基金項目: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軟科學研究項目“替代能源發展對我國石油需求中長期影響研究”(編號:中油研20160110)。
第一作者簡介:牛犁,1971年生,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國內外宏觀經濟與政策、能源、國際油價等領域。
1.1國外發展情況
1.1.1非常規油氣勘探開采技術
經過 40 多年的探索發展,以水平鉆井和水力壓裂技術為代表的先進技術突破了常規開采技術中的傳統地質理念,推動了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采。新技術的運用,使得全球油氣工業發展由陸地向超深水、由中淺層向超深層、由常規向非常規超致密油氣延伸。目前,非常規油氣勘探開采獲得的突破主要源自“三大科技創新”,它們分別是地質理論創新(納米孔喉系統“連續型”油氣聚集)、核心技術創新(水平井體積壓裂“人造滲透率”)、開發模式創新(多井平臺式“工廠化”低成本開采)。
美洲是發展煤層氣、致密油氣、頁巖油氣等非常規油氣的代表。其中又以美國的先進勘探開采技術獨步全球。美國通過長期的技術攻關和大量的勘探開發工作,首先突破了傳統資源地質和成藏理論,先后成功開發了致密油氣、煤層氣、頁巖油氣。目前頁巖氣開采技術主要包括水平井技術和多層壓裂技術、清水壓裂技術、重復壓裂技術及最新的同步壓裂技術,這些技術正不斷提高頁巖氣井的產量,促進了美國頁巖氣開發的快速發展。
加拿大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實現油砂商業化開采的國家,并且是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對頁巖氣進行勘探與商業開發的國家。究其原因,接壤美國的地緣優勢使成熟技術可以快速轉移到加拿大。
1.1.2建筑節能環保技術
在工業、建筑、交通三大傳統高能耗領域,建筑能耗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建筑節能已成為節能研究和實踐領域的核心課題。建筑節能強調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資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費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因受到新材料的研發、經濟性、人們對房屋建筑功能的觀念轉變緩慢等制約, 建筑節能情況改善的空間不會太大,但是建筑節能環保技術將更加成熟,處在蓄勢待發狀態。前沿技術具體涵蓋發電建筑技術、節能住宅技術等。
建筑的主體部件包括墻體、屋面、門窗,因此常用的建筑節能途徑也集中在這 3 個部位。(1)墻體節能主要是指在墻體中增加保溫隔熱層,通過減少墻體內外熱能傳遞而達到室內冬暖夏涼的效果,主要有外墻自保溫、外墻內保溫、外墻外保溫 3 種形式。(2)屋面節能主要是通過對屋面結構的保溫隔熱處理達到降低室內建筑能耗的目的,其技術手段針對不同地區也有所區別,主要有架空平屋面、倒置式屋面、平改坡、種植屋面、蓄水屋面等。(3)門窗節能主要是加強門窗的保溫隔熱性能,注重窗戶的遮陽措施,提高門窗的氣密性。
目前歐、美、日等地的建筑節能環保項目技術領先,具代表性的有德國建成全球首座藻類發電建筑,日本首創利用室內環境振動發電節能新技術、大和房建公司第二代節能住宅,美國納米涂層“智能窗”,瑞典的“吸管摩天大樓”等 。
1.1.3儲能前沿技術
隨著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的迅速崛起,儲能技術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大規模儲能技術被認為是支撐可再生能源普及的戰略性技術,得到各國政府和企業界的高度關注。儲能技術按照儲存介質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機械類儲能、電氣類儲能、電化學類儲能、熱儲能和化學類儲能。根據目前儲能技術應用的成熟度,可以將儲能技術從 3級到 0級分為 4 個不同層次。3 級為已經商業化的技術,如抽水蓄能、鉛酸電池儲能等。2 級為進入示范階段或已部分商業化的技術,包括壓縮空氣儲能、鋰離子電池、鈉基電池、鉛碳電池、全釩液流電池、鋅溴液流電池、超導儲能、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器、儲熱和(或)儲冷、熔融鹽儲熱等,這些技術均已完成研發并開始產業示范。對于能量密度較低但功率密度較高的超導儲能、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器,在電網用先進大容量儲能方面可以起到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能量型儲能技術使用。1 級為技術原理通過驗證但尚處于實驗室研發階段的技術,如鋰液流電池、鋰漿料電池、金屬基電池等新型儲能電池。此類新型儲能技術在研發之初就立足于低成本、長壽命、大容量的技術要求,起點較高,發展十分迅速,具有較大的商業潛力。0 級為新概念儲能技術。未來會出現的一些新型儲能技術,其技術原理尚未得到驗證,屬于原創技術,應該予以高度關注。儲能前沿技術目前大部分研發資源集中投入在電化學儲能,特別是電動汽車電池 等領域。
1.1.4 小型核裂變前沿技術
經過 60 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世界核能利用技術日臻成熟,已經與火電、水電一起構成世界電力供應的三大支柱。目前的核電站大多為裝機容量較大的反應堆,有些甚至達到了 175×104kW 的單機容量,大型堆核電站一次性投入成本高、建造周期長,且難以適應小型電網的需求,而小型反應堆恰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全球掀起了模塊式小型核電機組的開發熱潮,其最大特點是一體化、模塊化、安全性能高及多用途。
小型核裂變技術前沿主要是第四代核電技術和小型核裂變堆技術,前者正在由美國牽頭研究,后者主要是指小型先進模塊化多用途反應堆,已經開始商業化應用,美、俄、中、韓位于小堆研發前列。
1.1.5能源互聯網 + 前沿技術
能源互聯網是一種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具有設備智能、多能協同、信息對稱、供需分散、系統扁平、交易開放等主要特征。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理念、先進信息技術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正在推動能源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的興起。
能源互聯網 + 前沿技術涉及輸電、變電、配電、用電領域及電網調度,具體而言,涵蓋新型直流輸電、無線輸電、光纖輸電、電力電子器件的應用、智能機器人巡檢系統、配電網柔性輸電技術、用電監控技術、物聯網、大電網智能運行控制技術、大型可再生能源及分布式能源接入控制技術等。能源互聯網 + 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依賴于能源供應端的清潔能源替代和能源消費端的電能替代。
1.2能源行業前沿技術中長期發展趨勢研判
預計 2030 年以前,可能出現以下情況:一是非常規油氣技術開發利用技術將得到普及應用,可極大補充常規油氣資源量;二是小型核裂變技術的安全性、經濟性、環境相容性不斷提高,技術將更加成熟,會成為分布式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建筑節能環保技術有望快速積累,更多的建筑節能項目將得到開發使用;四是能源互聯網+ 技術仍將處在前期布局階段; 五是儲能技術還難以在商業應用上實現大規模推廣。
展望 2050年,上述五大前沿技術將實現較大突破,成為技術成熟、理論充分、投資可行的應用技術,并繼續向更高精尖的技術領域探索邁進。非常規油氣技術將基本成熟,小型核裂變技術將普及利用,儲能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建筑節能環保技術快速鋪開,能源互聯網 + 技術廣泛使用。
1.3 我國情況
1.3.1 我國能源科技發展形勢
近年來,我國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和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顯著提升,建設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能源技術示范工程。一是初步掌握了頁巖氣、致密油等勘探開發關鍵裝備技術,煤層氣實現規模化勘探開發,3000m深水半潛式鉆井船等裝備實現自主化, 復雜地形和難采地區油氣勘探開發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千萬噸煉油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型天然氣液化、長輸管道電驅壓縮機組等成套設備實現自主化。二是煤礦綠色安全開采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 大型煤炭氣化、液化、熱解等煤炭深加工技術已實現產業化,低階煤分級分質利用正在進行工業化示范。三是超超臨界火電技術廣泛應用,投運機組數量位居世界首位,大型 IGCC、CO2 封存工程示范和 700℃ 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攻關順利推進,大型水電、1000kV特高壓交流和 ±800kV特高壓直流技術及成套設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智能電網和多種儲能技術快速發展。四是基本掌握了 AP1000 核島設計技術和關鍵設備材料制造技術,采用“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技術的首堆示范項目開工建設,首座高溫氣冷堆技術商業化核電站示范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核級數字化儀控系統實現自主化。五是陸上風電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海上風電技術攻關及示范有序推進,光伏發電實現規模化發展,光熱發電技術示范進展順利,纖維素乙醇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1.3.2 我國能源技術發展重點方向
一是能源安全技術。通過技術創新,加快化石能源勘探開發和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構建多元化能源技術體系。
二是清潔能源技術。大幅減少能源生產過程污染排放,提供更清潔的能源產品,加強能源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構建清潔、循環的能源技術體系。
三是低碳能源技術。在可再生領域,重點發展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靈活的風能、太陽能利用技術, 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制氫、供熱等技術。在核能領域,重點發展三代、四代核電,先進核燃料及循環利用,小型堆等技術,探索研發可控核聚變技術。在二氧化碳封存利用領域,重點發展驅油驅氣、微藻制油等技術。
四是智慧能源技術。重點發展分布式能源、電力儲能、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等技術。
五是能源技術裝備。重點發展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先進復合材料、高溫超導材料、石墨烯等關鍵材料,以及非常規油氣開采裝備、海上能源開發利用平臺、大型原油和液化天然氣船舶、核能關鍵設備、燃氣輪機、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大型空分、大型壓縮機、特種用途的泵、閥等關鍵裝備。
我國替代能源發展現狀
我國雖然在替代能源的研發上起步比較晚,但是成長十分迅速,替代能源的開發總量、新增容量、新增投資、消費占比等多個指標位居世界前列甚至世界第一,超越美國、德國等傳統替代能源生產、消費大國。以車用燃氣(CNG、LNG)、生物質能燃料(燃料乙醇、 生物柴油等)、煤基液體燃料(煤制油、燃料甲醇(2726, -8.00, -0.29%)等)、電動力及核能等為代表的替代能源已經進入不同發展階段,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我國替代能源供給能力增長迅速,截至 2015 年底,發電容量、風能發電容量、太陽能熱水器容量等指標位居世界第一,我國可再生能源消費總量已達6270×104t 油當量,占世界比重達17.2%;核能消費總量達 3860×104t 油當量,占世界核能消費總量的 6.6%。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和風能的消費總量世界占比分別達 15.5% 和 22%,地熱能、潮汐能等消費總量的世界占比也達 10.2%。新增投資占世界比重明顯擴大,2005—2015 年,我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和燃料利用領域的新增投資從 83 億美元快速增長到 1029 億美元, 年均增速達 28.6%(表 1、表 2)。


總體來說,作為新型可再生能源,風能和太陽能增長在最近 10 年來成長最快,在可再生能源中占比迅速提高;生物質能、地熱能等總體平穩增長,占比提升相對略緩。
我國替代能源主要品種發展現狀是:
(1)車用燃氣。全國目前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天然氣主干管網,車用天然氣已經在 2014 年成為僅次于工業用氣和居民用氣的第三大用氣方,CNG 汽車和 LNG 汽車的發展都十分迅猛。
(2)生物質替代燃料。我國生物質燃料發展迅速, 燃料乙醇產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受原料供應、銷售市場、政策扶持的限制,國內生物柴油的產能利用率僅為 25% 左右,用于交通行業的生物柴油規模較小,占柴油消費總量的比重較低。
(3)電動車。原材料方面,新能源汽車發展所需的鋰金屬、鎳金屬、稀土等資源儲量豐富;電池系統方面,鎳氫電池面臨淘汰,鉛酸電池憑借保有量還有一定市場,鋰電池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電池主流,石墨烯電池仍處于探索階段;整車產品方面,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已經初具規模;配套設施方面,新能源充電站、充電樁規模有待提高。
(4)煤基替代燃料。我國煤制油項目技術和經濟性逐漸得到驗證,產品進入零售終端,主要煤制油項目實現盈利。燃料甲醇生產能力突破 1000×104t/a,甲醇汽油年消費量為 1100×104t 左右,但加注甲醇汽油的站點數量較少,影響了使用推廣。
(5)核能。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通用核安全審評,國內首堆和國外首堆相繼開工,標志著該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經濟性已得到廣泛認同。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壓水堆 CAP1400 和小型多功能堆 ACP100 等核電技術研發進展順利,具備工程實施條件。
我國替代能源中長期發展趨勢及對石
油需求的影響
3.1 我國替代能源中長期發展趨勢
我國替代能源對石油的替代量將呈上升趨勢。分階段看,2020 年前,能源替代主要以煤化工替代石油為主。由于電動汽車技術尚未成熟,電池壽命、續航里程、充電便利性等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天然氣汽車和電動汽車發展相對較慢。我國對以糧食為主的燃料乙醇不再給予補貼,導致生物質液體燃料發展緩慢。2020—2030 年間,隨著天然氣汽車的推廣、電動汽車技術取得突破、生物質液體燃料的規模化生產以及煤化工行業的激烈競爭,我國替代能源對石油的替代量將呈進一步上升態勢。2030—2050 年,由于天然氣管網建設日趨完善,天然氣汽車不斷普及,但受到電動汽車競爭,所占比重將有所下降,電能在 2035 年左右將超過天然氣成為主要的車用替代燃料;纖維素制燃料乙醇技術和工程微藻技術或將取得技術性突破, 生產成本明顯降低,生物質液體燃料占替代能源比重將顯著提升。隨著我國對環境要求的日益提高,煤化工占總替代能源的比重將有所下降(圖 1、圖 2)。


3.2 “十三五”及中長期我國石油需求測算
考慮影響我國石油需求變化的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率、產業結構變化、人口因素、汽車保有量、非石油能源發展、節能技術應用以及國家政策、能源價格機制等關鍵因素,預測我國石油消費規模將在 2029 年前后達到峰值,約為7.05×108t。在達到峰值階段之前,我國石油需求的增加主要受到汽車保有量快速增加以及對烯烴產品需求強勁的影響,此階段內替代能源的發展并沒有抵消石油需求增長的勢頭。在達到峰值后,石油消費將處于下降態勢,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飽和狀態,對石油的需求已趨于穩定,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替代能源的快速發展導致大部分石油需求被替代。
3.3 替代能源發展對石油需求的影響
3.3.1 車用燃氣發展對石油需求的影響
電動汽車充電問題一直困擾著行業快速發展,電動汽車充電站大多局限于電動公交汽車或內部集團用車,還沒有建成真正面向不同用戶的充電站服務網絡。因此,車用替代燃料在短期內仍以天然氣為主。中長期看,隨著電動汽車技術的不斷突破使成本逐漸下降, 充電便利性不斷提高,智能電網建設也將進一步促進電動汽車發展,電力將取代天然氣成為車用替代燃料的主要能源。利用 Bass模型測算我國天然氣汽車保有量,2020 年、2030 年和 2050 年天然氣汽車對石油的替代率分別為 2.5%、4% 和 6.5% 左右(圖 3)。

3.3.2 新能源汽車發展對石油需求的影響
從短期看,我國已經進入汽車社會,大城市的增購換購潮、三四線城市潛力的激活,會釋放巨大的消費需求;各大城市陸續實施限牌限行政策也將刺激新能源車消費;政府推動新能源客車對傳統客車的替代以及新能源出租車和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等因素將導致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一輪快速發展期。但是,供電能力偏弱導致較短的續航里程,制約了純電動車發展;電動汽車生產成本較高,缺乏市場競爭優勢。從長期看, 隨著電動汽車電池技術和儲電性能的提升、配套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及汽車分享技術的實現,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邁上新臺階(圖 4)。

經測算,我國在 2020年、2030 年和 2050 年電動汽車對石油的替代率分別為1.5%、3.5% 和 13% 左右(圖 5)。

3.3.3 生物質液體燃料發展對石油需求的影響
預計在 2030 年之前,得益于邊際土地利用、本木油料資源運用、非糧作物和纖維素制乙醇發展,我國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產量將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長。2030—2050 年,由于天然氣汽車和電動汽車的發展, 工程微藻尚未實現商業化的發展以及邊際土地利用的有限性,我國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產量增速將有所放緩,預計年均增長 5% 左右。通過測算,我國生物質液體燃料在 2020 年、2030 年和 2050 年對石油的替代率分別為 1%、1.8% 和 4.7% 左右(圖 6)。

3.3.4 煤基液體燃料發展對石油需求的影響
近期來看,以煤變油和煤代油為代表的煤化工將
出現突破性進展。考慮到其對環境影響較大,對水資源要求較高,國家一貫采取積極謹慎的態度。因此,“十三五”及 2030年前我國煤制油將穩步增長(圖 7)。遠期來看,隨著對水資源消耗減少以及碳捕捉封存技術應用,煤制油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將得到快速發展。經測算,我國煤化工在 2020 年、2030年和 2050年對石油的替代率分別為 6.8%、8.2% 和 10.6% 左右。

我國石油公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替代能源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未來能源供應與需求格局,給石油公司生產經營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展望未來,石油公司在國內外油氣格局產生實質性轉變的背景下,需進一步落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牢牢掌握未來替代能源發展趨勢,調整產業結構,優化戰略布局,加強技術創新,實現企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
4.1 圍繞能源革命積極調整公司發展戰略
一是樹立新型能源消費理念。貫徹落實“低碳、綠色、節約”消費理念,重視替代能源生產體系的培育與建設。
二是完善能源供應戰略。著力規劃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戰略框架。
三是重視能源技術創新。把科技創新置于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將“核心技術全面領先”作為公司科技發展戰略。
四是推進能源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 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構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4.2 優化業務板塊與布局
一是拓展替代能源業務規模。加強傳統業務與替代能源業務的統籌結合;有選擇、有重點進軍新能源業務領域;積極發展交通燃油替代;提高替代能源技術開發能力。
二是做精做強油氣核心業務。積極推進頁巖氣項目,加強國際合作,探索與民營企業合作路徑;開展成品油質量升級行動計劃,推動煉油板塊加快升級等。三是推進化解過剩產能。壓縮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生產規模,淘汰落后工藝設備與生產線,實施設備更新和技術升級改造。
4.3 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一是重視常規技術開發利用。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變革趨勢,按照創新鏈、產業鏈加強系統整合布局,建設國家能源科技研發重點實驗室;形成若干功能完備、相互銜接的科技創新基地。
二是推進科技研發關鍵項目攻關。尋求重點突破的領域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全面布局、前瞻部署,提出并牽頭組織國內外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等重大科技研發計劃和工程,力爭在更多能源發展戰略性領域實現率先突破。
三是提升能源重大裝備制造能力。加快新能源汽車設備、海洋油氣開采設備等高端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注重智能制造,加大裝備制造信息化建設和推廣應用力度;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油氣裝備制造業進行改造。
4.4 構建“互聯網+ 能源”發展框架
一是加強能源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空間設施能力,聯合國內通信、導航、遙感等領軍企業,建設一體化能源信息網絡;加快能源互聯網大規模部署, 加強未來網絡長期演進的戰略布局和技術儲備,構建集團公司乃至國家層面統一試驗平臺。
二是實施流程“互聯網”化管理。盡快實現傳統業務管理網絡化運行,加強能源網絡的優化建設與協同運營;實現化石能源的智能化生產與清潔化利用、互聯網化交易、智慧用能及增值服務等業務。